智庫倡向珠海借水域填海 可建48萬公屋或居屋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11/06 00:00

分享:

分享:

民間智庫組織「博匯」召集人張量童(右一)希望新建議可一勞永逸地解決 香港土地短缺問題。(受訪者提供)

繼港大學者建議將船灣淡水湖填平建住宅,有智庫組織最新建議在香港以南、屬於珠海的水域「借地」,填出十分之一香港面積。他們同時建議,利用改裝郵輪作海上居所,以解決香港土地短缺問題。

民間智庫「博匯」召集人張量童指出,他認同不應打郊野公園主意,但若只靠發展棕地需要時間及會引起爭議,所餘可供發展土地零碎及有限,故希望突破框框,倡議由以往「以地為本」轉移到「以海為本」,善用海洋空間,增加長期土地供應。

博匯建議,香港向南伸展約數十公里的海面,在現有伶仃島、擔桿島等島嶼填海造地約120平方公里,建立「海上飛地」。

張量童指出,「飛地」概念即境內有一塊屬於他人的區域,由他區管轄,例如意大利羅馬內存另一國家梵蒂岡;鄰近例子如澳門使用珠海橫琴上1平方公里土地作澳門大學校舍用途。

張量童指,建議「海上飛地」的海域屬珠海市,由中央政府籌建、填海,完成工程後由珠海市政府租給香港70年。他說,由中國一方建造成本方面較便宜,初步概算填海及基建,按每平方公里約300億元。

博匯建議,島中3成面積規劃為住宅用途,張強調發展時亦應維持六四的公私營房屋比,可興建48萬套公屋或居屋,不會淪為私人後花園。島上將由地鐵、輕軌等交通系統連接南丫島北部、大嶼山、港島;由中環出發到最遠的新島嶼,預計車程需半小時至1小時15分。

另一倡議是以改建或新建郵輪作海上居所,配合泊位和平台作社區設施,在香港東南水域形成「漂浮社區」。張指,目前沒有法例限制不可在海上居住,只要符合各政府部門的要求,便可長期漂浮於海面。

大型郵輪改裝後可提供約4,000個大小不同的單位,可容納5,500人,最平3,500元月租即可成為「現代船民」。博匯認為,上述方案不需填海,便可短期內解決數以十萬計人口的住屋需求,或作臨時或過渡性居所措施。

「漂浮社區」的泊位和平台示意圖。(受訪者提供)